GS Grand Seiko

為了持續守護「設計靈魂」而進行的「風格創新」

在腕錶的生產現場存在著各式各樣的作業設備。這些設備的種類依照車床、打磨等等加工目的涉及到多方不同的領域。在SEIKO Epson要操作這些機具必須擁有使用認證;除了操作之外,操作者還得接受包括安全維護整備在內的講習,並且實際製作出符合加工規格的零件後才能取得機械使用認定証。

為了設計手錶,星野一憲不只擁有機具操作的認證,同時還去考了鐘錶修理技師的國家資格,也就是說他從機芯組裝到錶殼打磨幾乎所有的製錶工序都能獨力完成。然而星野的工作是企劃與設計,他的職責應該是要跟工程師和職人等等多位製錶師組成團隊,共同規劃出錶款的全貌,一開始就不需要作業機具的資格。既然如此他為什麼要去考那些認證?

SEIKO Epson的星野一憲。星野涉及的作業包括了設計、企劃乃至於造型技術的研發,「設計師」這個tital實在很難涵蓋他所有的工作內容。

星野說,「在達文西的時代,藝術家也會去研究解剖學。因為首先要理解骨骼和肌肉是以怎樣的構造來運動的才有辦法正確漂亮地描繪人體。手錶不也是一樣。它是以什麼樣的零件來作動的?這個零件是怎麼做出來的?因為想要親身理解這些事情,所以就一個接著一個去把那些跟手錶有關的資格都拿到了」

除了操作機具的技術以外,星野在製造現場還有了別的收穫。「那裡保留了我以前從來沒看過的、約60年前的原型錶」。比如說有個盒子裡裝了十幾只細節各異的初代GS原型錶。除此之外他還發現了許多Grand Seiko的「技術遺產」。把這些原型錶一只只拿在手上、看在眼裡,一一解讀設計師灌注在裡頭的意志、工程師和職人們的創意、技巧與反覆嘗試、乃至於當時加工技術的極限。透過這樣的方式,星野與這些素不相識的前輩製錶師們持續進行著超越歷史的深入對話。

星野手上拿的是過去自己試做的樣品。他不靠現場職人的幫忙,自行操作各式各樣的加工機具,花了1天的時間將一塊黃銅切削成型。

在跟率領初代Spring Drive研發團隊的高橋理共事時,星野拿出了他自己親手切削打磨的黃銅樣品。他對高橋說,「我想做出像石頭一樣的錶」

這裡的石頭指的不是那種粗糙嶙峋的岩石,而是河床裡帶有絕妙曲線的卵石。是pebble而非stone。這種石頭經歷了人類無法想像的漫長時間自然地慢慢洗磨而成,它的形狀不論在視覺上還是握在手裡都很舒服。手錶雖然是機械,但它也會跟人的肌膚直接接觸。星野想要設計出能夠服貼在手腕上的自然造形。由於這種造型可能無法簡化成數學公式,所以星野不用電腦設計,相對地而是不斷反覆實作直到達成他理想中的造型,等到這個造型完成後再反過來將它轉換成設計圖。

Grand Seiko的設計以”SEIKO Style”為標準。這套風格確立於1960年代後期,為了優美地反射光線,設計本身是以打磨成工整鏡面的平面與二次元曲面所構成。星野透過自行操作加工機具的過程徹底檢視了這套風格。然後他開始思考,除了平面,藉由現代技術以及打磨名工們的手藝是否有可能將三次元曲面也打磨出光澤優美的平整鏡面。星野很清楚GS所繼承的設計文法,也熟悉現場加工技術的進化以及現代職人的實力,擁有這些知識的他與現場的職人們一同嘗試研發新的超鏡面研磨,對SEIKO Style進行革新。這裡的革新並不是要改變這套風格,相對地是要在保有它原生精神的前提下發展出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