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nd Seiko,編織未來的10個故事】 Vol.3 機械機芯的挑戰,「V.F.A.」高精準度的軌跡

EVOLUTION 陸續誕生的高精準度機械錶。

“精準度”對機械錶而言是一項重要的價值標準。1960年代中期Grand Seiko的精準度標準為平均日差-3~+6秒,對照到一整天(86,400秒)的話產生的誤差相當於不到1/10000。高精準度的鐘錶必須兼顧了優秀的設計以及高水準的零件製造,同時組裝和調校也都得要趨近於完美。為了要證明這一點,各家錶廠會在瑞士天文台舉辦的精準度競賽中一較技術力的高下。SEIKO從1964年開始參加高精準度機械腕錶部門的比賽,諏訪精工舍和第二精工舍為此研發了各式各樣的機芯,跟瑞士陣營間展開了激烈的勝負。

和一般零售的產品不同,競賽用機芯的素材和設計都採用了特殊規格,以此追求更高的精準度。在這些關鍵技術當中有一項就是機芯的高振頻化。振頻數字愈高就愈不容易受到外部的影響,由此確保了高精準度。當時的Grand Seiko通常是每秒5~5.5次振動,然而競賽用的錶款則主要是以10振動的機芯來決勝負。

儘管為了天文台精準度競賽所打造的腕錶並沒有在市面上販售,但SEIKO卻打算要將在競賽中所累積的高振頻、高精準度相關know-how導入零售款式。話雖如此做起來卻沒那麼簡單。要讓機芯零件以超過一般標準的高速運作需要扭力強勁的發條,除此之外還有高性能的潤滑油,而且零件的加工精度也必須達到更高的水準,要在零售款式中做到這些是一項莫大的挑戰。 然而為什麼SEIKO要選擇如此困難的一條路呢?事實上在1968年舉辦的日內瓦天文台精準度競賽中,拿下了高精準度腕錶部門前幾名的是CEH(瑞士電子鐘錶中心)所製作的石英機芯。雖然機械機芯的冠軍是由SEIKO獲得,但高精準度技術的主流已經開始轉向石英機芯了,連SEIKO自己本身也從1959年就開始由諏訪精工舍進行石英錶的研發計畫,全世界的製錶商都已經看出了石英機芯才是下一個世代的標準技術。

EVOLUTION 陸續誕生的高精準度機械錶。

“精準度”對機械錶而言是一項重要的價值標準。1960年代中期Grand Seiko的精準度標準為平均日差-3~+6秒,對照到一整天(86,400秒)的話產生的誤差相當於不到1/10000。高精準度的鐘錶必須兼顧了優秀的設計以及高水準的零件製造,同時組裝和調校也都得要趨近於完美。為了要證明這一點,各家錶廠會在瑞士天文台舉辦的精準度競賽中一較技術力的高下。SEIKO從1964年開始參加高精準度機械腕錶部門的比賽,諏訪精工舍和第二精工舍為此研發了各式各樣的機芯,跟瑞士陣營間展開了激烈的勝負。

和一般零售的產品不同,競賽用機芯的素材和設計都採用了特殊規格,以此追求更高的精準度。在這些關鍵技術當中有一項就是機芯的高振頻化。振頻數字愈高就愈不容易受到外部的影響,由此確保了高精準度。當時的Grand Seiko通常是每秒5~5.5次振動,然而競賽用的錶款則主要是以10振動的機芯來決勝負。

儘管為了天文台精準度競賽所打造的腕錶並沒有在市面上販售,但SEIKO卻打算要將在競賽中所累積的高振頻、高精準度相關know-how導入零售款式。話雖如此做起來卻沒那麼簡單。要讓機芯零件以超過一般標準的高速運作需要扭力強勁的發條,除此之外還有高性能的潤滑油,而且零件的加工精度也必須達到更高的水準,要在零售款式中做到這些是一項莫大的挑戰。然而為什麼SEIKO要選擇如此困難的一條路呢?事實上在1968年舉辦的日內瓦天文台精準度競賽中,拿下了高精準度腕錶部門前幾名的是CEH(瑞士電子鐘錶中心)所製作的石英機芯。雖然機械機芯的冠軍是由SEIKO獲得,但高精準度技術的主流已經開始轉向石英機芯了,連SEIKO自己本身也從1959年就開始由諏訪精工舍進行石英錶的研發計畫,全世界的製錶商都已經看出了石英機芯才是下一個世代的標準技術。

了解更多

V.F.A. model

誕生於1969年,由第二精工舍所製作的「V.F.A.」錶款搭載了手上鍊的Cal. 4580機芯,面盤的12點鐘位置有「GRAND SEIKO」的logo,是一款挑戰了高精準度機械錶極限,蘊含了技術人員信念的傑作。

「納沙泰爾天文台高精準度鐘錶」競賽與檢定

1967年 納沙泰爾天文台 高精準度鐘錶競賽 Cal. 052 第二精工舍於1966年和1967年兩屆瑞士納沙泰爾天文台高精準度鐘錶競賽中使用的Cal. 052。為了避免游絲在搭飛機移動的過程中磁化,特別使用了透磁合金製的外殼,除此之外橫跨式的擺輪錶橋也是機芯的特徵之一。

Caliber 052

1969年 納沙泰爾天文台 高精準度鐘錶檢定合格品 這是通過了瑞士納沙泰爾天文台高精準度鐘錶檢定的「天文台高精準度鐘錶檢定合格品」。1968年納沙泰爾天文台所頒出的合格證書有73份,而這款是於1969年發售。
(圖為私人收藏。表面處理與錶殼相同的18K金鍊帶為另行搭配。)

Neuchatel Observatory Chronometer-certified watch

1967年 納沙泰爾天文台 高精準度鐘錶競賽 Cal. 052

第二精工舍於1966年和1967年兩屆瑞士納沙泰爾天文台高精準度鐘錶競賽中使用的Cal. 052。為了避免游絲在搭飛機移動的過程中磁化,特別使用了透磁合金製的外殼,除此之外橫跨式的擺輪錶橋也是機芯的特徵之一。

Caliber 052

1969年 納沙泰爾天文台 高精準度鐘錶檢定合格品

這是通過了瑞士納沙泰爾天文台高精準度鐘錶檢定的「天文台高精準度鐘錶檢定合格品」。1968年納沙泰爾天文台所頒出的合格證書有73份,而這款是於1969年發售。
(圖為私人收藏。表面處理與錶殼相同的18K金鍊帶為另行搭配。)

SBGW047

以一般販售的日用錶款,實現了精準的高振頻。

SBGH219

1968年 61GS 自動上鍊的10振動機芯Cal. 6145是由諏訪精工舍所製造,目標是要將在天文台競賽中培育的技術導入零售。1968年開始發售的這款在3點鐘位置加入了日期顯示,設計重視實用性。

SBGH219

1968年 45GS 搭載了手上鍊10振動機芯Cal. 4520的45GS是由第二精工舍製造,於1968年發售。另一款搭載了有日期顯示的Cal. 4522,日期具備瞬跳換日機構。

*本頁刊載的錶款圖片,部分與發售時的樣式有所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