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Grand Seiko Style.
永恆的價值觀和獨特的日本美感

「 Grand Seiko Style」誕生背後的故事

「 Grand Seiko Style」是一種以「熠熠生輝」為核心理念的設計語言。完美地體現了Grand Seiko基本特點:精確、美感、可讀性和易用性。將設計和功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Grand Seiko Style是在首款Grand Seiko誕生七年後開發的。在最初的日子裡,焦點主要集中在機芯的精確度上,而公司在外觀設計方面尚未確立任何真正的特徵。一位主要設計師在東京銀座區最精華的購物區「和光」,花了很長時間觀察人們對來自世界各地的腕表的想法。他意識到,為了脫穎而出,吸引目光,Grand Seiko需要更多的「光影」。主要方法是設計具有更銳利的角度和無變形的鏡面,如此才能「熠熠生輝」。”

對於日本人來說,黑與白很少被極端表現出來;總是可以觀察到光影之間無數的層次。陰影被和光一樣所珍視,兩者之間的和諧被高度重視。在完美拋光的表面上,光與影的交融創造出美麗的和諧。這種交互作用可以在傳統的日本折屏和障子上看到。儘管這些屏風和門是由簡單的直線和紙張、木材的平面構成,光與影的不斷變化創造出無盡的特性。Grand Seiko的設計師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並持續關注這種無限層次的美。因此,他創造了「Grand Seiko Style」,以傳達這種真正的日本美感。專注於直線和平面,表達無盡的光與影。

設計語法,包含三項原則

有三個基本設計原則對於「 Grand Seiko Style」至關重要。第一個原則是:「設計由平面和二次曲線組成,重點放在平面上。通常情況下,不應使用三次曲線。」與使用彎曲的三次曲面不同,「 Grand Seiko Style」由錐形部分組成的極其銳利和平坦的表面構成。這些強勁的表面之間的光與影的對比產生了豐富的「光芒」。第二個原則是:「外殼、表盤和指針上的平面應盡可能寬闊。」為了增強元素之間的對比,並增加手錶的可讀性,盡可能打造多個平坦的反射面,外殼、表盤和指針上的線條都是多面的。第三個原則是:「所有平面,應盡量採鏡面拋光,且無變形。」這種鏡面光澤進一步增加了光與影之間的對比,創造出一個極富光芒的手表。鏡面光澤是通過超鏡面(Zaratsu)拋光技術實現的,表面經過無變形的拋光,並且使平面表面與斜面相遇的邊緣顯著突出,以創造出銳利的印象。然後,通過內斜的錶殼側面,產生美麗的陰影,不僅產生有表現力的光芒,還使手表在腕上看起來更加纖薄。錶冠半嵌入錶殼,使其側面看起來不那麼突兀,並實現舒適配戴。

Principle 1

設計應具有平面和二次曲線。一般情況下不使用三次曲線。

Principle 2

外殼、表盤和指針的平面應盡可能寬闊。

Principle 3

每個表面力求無變形的超鏡面

三項設計原則,九個基本要素

基於這三項設計原則,「Grand Seiko Style」擁有九個基本要素,賦予每款Grand Seiko腕錶獨特的日式魅力。這九個元素規範腕表的每一個細節,從錶殼的角度,到12點鐘標誌的形狀,以及錶盤的平坦度。多虧了這位設計師六十年前的精心研究,每一款Grand Seiko腕錶都擁有創作者一直堅持的「熠熠生輝」。外殼、指針和刻度的每一個部分都被設計成可以反射甚至最微小的光線,創造出清晰、明確、獨特的美學,傳達著「這是Grand Seiko,極致實用的腕錶」。”

這種核心美學於1967年確立,至今仍然規範著Grand Seiko。由每一代設計師傳承下去,同時巧妙地隨著時代更新。

12點鐘處的時標雙倍寬
通過將12點鐘處的時標寬度增加兩倍,即使在低光源環境下,也能提高時間的可讀性。這也強調了從12點到6點的垂直線條。
多面切割時標
多面切割時標不僅提高易讀性,也增加了光感。
半嵌入式錶冠
錶冠半嵌入錶殼,確保舒適的配戴感。
超鏡面拋光錶圈
錶圈的無變形鏡面打磨。這是通過超鏡面(Zaratsu)拋光實現的,確保平面和側面之間有一個清晰的分界線。
超鏡面拋光錶殼表面
錶殼無變形鏡面打磨,其邊緣創造出銳利的印象,並閃爍著光芒。
平面錶盤
錶盤始終保持平坦,無論從任何角度觀看,時間都易於閱讀。
多面切割指針
時針和分針在大量採用鑽石切割,提高可讀性和閃爍的光感。
錶殼側面曲線輪廓
平滑的曲線邊緣使錶殼的尖角變得柔和。
內斜的錶殼側面
錶殼側面傾斜向內,使錶殼看起來更加纖薄,並確保手表舒適地貼合在手腕上。
12點鐘處的時標雙倍寬
通過將12點鐘處的時標寬度增加兩倍,即使在低光源環境下,也能提高時間的可讀性。這也強調了從12點到6點的垂直線條。
多面切割時標
多面切割時標不僅提高易讀性,也增加了光感。
半嵌入式錶冠
錶冠半嵌入錶殼,確保舒適的配戴感。
超鏡面拋光錶圈
錶圈的無變形鏡面打磨。這是通過超鏡面(Zaratsu)拋光實現的,確保平面和側面之間有一個清晰的分界線。
超鏡面拋光錶殼表面
錶殼無變形鏡面打磨,其邊緣創造出銳利的印象,並閃爍著光芒。
平面錶盤
錶盤始終保持平坦,無論從任何角度觀看,時間都易於閱讀。
多面切割指針
時針和分針在大量採用鑽石切割,提高可讀性和閃爍的光感。
錶殼側面曲線輪廓
平滑的曲線邊緣使錶殼的尖角變得柔和。
內斜的錶殼側面
錶殼側面傾斜向內,使錶殼看起來更加纖薄,並確保手表舒適地貼合在手腕上。

1967

44GS,第一款展現Grand Seiko Style的腕錶

工藝傑作

在1967年,Grand Seiko 44GS腕表誕生了。是第一款完全展現了Grand Seiko Style的腕表。錶殼經過超鏡面(Zaratsu)拋光,實現了無變形的完美鏡面。錶殼的側面急劇內傾,使手表能夠舒適地貼合在手腕上,並呈現出獨特的外觀。錶冠則半嵌入錶殼,以保留輪廓的美感。Grand Seiko設計師在每個細節中都展現了光影的主題,例如指針和刻度都是多面切割的,使光線可以在錶盤上自由穿梭,並打造超鏡面拋光的錶圈,使整個設計美學基於銳利、光芒以及光影的和諧交融。通過44GS,Grand Seiko建立了設計語法,傳奇於此誕生。

44GS, 1967

44GS是第一款由第二精工舍(Daini Seikosha)製造的Grand Seiko腕表。

圍繞銳利線條和「優質光芒」的設計語法

光、陰和強烈的線條。這三個元素構成Grand Seiko Style的基石,但在實現之前,需要一個新的基準,具體而言是改變測量的方式。Seiko當時一向使用名為「法分」(ligne)的特殊單位,這在當時鐘錶行業中是主流標準,但在1961年,Seiko開始使用毫米(mm)作為測量基準。這導致最小單位從1/4法分(約0.56毫米)變為0.1毫米,能更精確地設計腕錶的錶殼和外部零件。這種尺寸單位標準的變化在實現Grand Seiko Style方面尤其有所幫助,其中平面和直線並置,需要精確的測量來實現。這種變化還要求Grand Seiko 的職人們具備新的技術,因為將錶殼側面塑造成優雅的弧線形狀,以及刻度和指針具有多面的鑽石切割,是極具挑戰性的。特別是,超鏡面(Zaratsu)拋光技術需要高度靈敏的指尖手感,來察覺熱度、振動和拋光材料的減少,同時也要想像最終的成品。當時有人說,至少需要10年的時間方能掌握這種技術。

2013

對1967年44GS的現代重新詮釋

將傳統鐘錶製作提升至藝術的層次

在2013年,推出1967年44GS的現代重新詮釋版。由9S65機芯驅動,具有55小時的動力儲存和透明底蓋。一年後,推出第二個版本,搭載高頻GMT 9S86機芯。新的錶殼立即被識別為來自1967年的原型,並在幾乎所有方面忠實於44GS的設計。高度拋光無變形的鏡面,完美的配戴舒適度,錶盤的美感與錶殼的簡約相輔相成。面盤上精細的岩手山紋路「Mount Iwate Pattern」,是以GS雫石高級時計工坊窗外岩手山的景色為靈感。

SBGJ005 (2014)

SBGJ005 (Caliber 9S86), 2014

在2014年的日內瓦鐘錶大獎(Grand Prix d'Horlogerie de Genève)中,這款高頻36000振動的限量版腕表,搭載特殊陽極氧化自動盤,獲得了小指針獎(Petite Aiguille)。(圖示的機芯是一般規格)

左: 1967年推出的初代44GS 右: 44GS的現代重新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