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liber Stories
Produced by chronos for Grand Seiko

備受期待的手動上鍊十振頻9SA4機芯及其感官魅力,
第二部分:機芯

提升感官價值,Grand Seiko 前所未有的 SLGW002/003

Heightening the sensory value, a Grand Seiko like none before it, the SLGW002/003

1960 年代末,Grand Seiko 以 Hi-Beat 高振頻機芯,重新定義了機械腕錶的精準度標準。半個世紀後,Grand Seiko 以全新 Caliber 9SA5 機芯,實現了顛覆性的高精度。 Grand Seiko 的無卡度遊絲擺輪和雙脈衝擒縱系統等前所未有的機制,都是為了追求精準度而設計的。手動上鍊機械機芯 Caliber 9SA4 也同樣秉持著同樣的追求。儘管 Caliber 9SA4 以 Caliber 9SA5 為基礎,但 Grand Seiko 研發團隊並未打算將這款全新手動上鍊機械機芯設計得像 Caliber 9SA5 那樣輕薄簡潔。除了高性能之外,他們更希望 Caliber 9SA4 能夠與腕錶產生對話。

  • 攝影: Eiichi Okuyama
  • 撰文:Masayuki Hirota (Chronos 日本版主編)

上弦感覺極佳的機芯

手動上鍊機芯缺乏自動上鍊機制,每次使用腕錶時都需要旋轉錶冠來上鍊。隨著機械錶的普及,許多機芯都配備了自動上弦功能,即透過擺陀的運動來上弦。 Grand Seiko 也不例外。手動上鍊機芯的復興,其地位一度在 20 世紀 70 年代終結,直到 2001 年才得以恢復。

Caliber 9SA5 進一步提升了 Grand Seiko 的標準。負責產品規劃的江頭耕平 (Kohei Egashira) 表示,在開發這款機芯時,他們就已經計劃添加手動上鍊機芯。考慮到 Hi-Beat 手動上鍊機芯在 20 世紀 60 年代獲得的全球讚譽,開發團隊基於 Hi-Beat Caliber 9SA5 打造手動上鍊機芯似乎是理所當然的。然而,他們的意圖並非簡單地從 Cal.9SA5 中移除自動上鍊機制並建造一個簡單的機芯。作為 Grand Seiko,高精度當然是絕對必要的。但他們特意選擇手動上鍊的原因之一是希望增加「與腕錶的對話」。這具體意味著上弦錶冠的手感。

Caliber 9SA4 was developed with Caliber 9SA5 as its base.

9SA4機芯以9SA5機芯為基礎研發而成。在保留基本輪系結構、遊絲擺輪及其他部件的同時,約40%的機芯部件經過全新設計。由於取消了日期顯示,錶冠改為單拉式,錶盤側面則採用平面處理,以符合手動上鍊機芯的風格。

手動上鍊機芯透過旋轉錶冠來上弦,具有諸多優勢。首先,由於沒有自動上鍊裝置,機芯可以做得更薄。其次,手動上鍊可以帶來愉悅的體驗。而普通的自動上鍊機芯,旋轉錶冠會使自動上鍊裝置高速旋轉。除了機械磨損的問題外,上弦手感也不夠滑順。正因如此,一些鐘錶愛好者更青睞手動上鍊機芯。因此,有些小眾玩家除了追求性能外,也開始追求手動上鍊機芯的上鍊手感。

在研發9SA4機芯時,良好的上鍊手感也是一項要求。但究竟怎樣才算是良好的上鍊手感呢?每個人對上鍊手感的理解各不相同。經過反覆討論,研發團隊最終確定,理想的上鍊手感是上鍊過程中,當被稱為“停止棘爪”的部件(簡稱“咔噠”)與棘輪嚙合時發出的那種獨特的“咔噠”聲。事實上,這款上鍊手感深受眾多腕錶愛好者的喜愛。然而,要實現這目標的難度極高。

What gives Caliber 9SA4 its superb winding feel is the sliding click, with its bird-like shape.

9SA4 機芯擁有絕佳上鍊手感,得益於鳥形設計的滑動棘爪。旋轉錶冠時,棘爪會滑動,與棘輪齒嚙合,並在彈簧力的作用下回到原位。

驅動機械錶的主發條被封裝在一個稱為發條盒的部件中。發條盒頂部安裝棘輪。棘輪的作用不僅是將錶冠旋轉的動力傳遞給發條盒,還能透過與棘輪嚙合來防止發條盒反轉。錶迷鍾愛的手動上鍊機芯獨特的「咔噠」聲,正是源自於棘輪與棘輪之間的嚙合。

Caliber 9SA4 uses two barrels to increase the time between windings.

9SA4 機芯採用雙發條盒,延長上鍊間隔。棘爪位置經過精心設計,有效銜接了發條盒之間的間隙。大多數腕錶的棘爪頭以軸心為中心擺動。然而,這款腕錶的棘爪頭不僅擺動,還能滑動,帶來卓越的上鍊手感,同時也提升了 Grand Seiko 一貫的耐用性。

要達到理想的手感,唯一的方法就是改變喀喀聲的設計和材質。機芯設計師田中裕也為喀喀聲設計了四種方案,包括原型。為什麼要做到這種程度?因為那是一枚Grand Seiko。如果想超越單純的提升手感,打造機芯並提升耐用性,難度就會突然加大。

Photo of the crown wheel, which conveys the crown rotation to the barrel, and the ratchet wheel.

照片為將錶冠旋轉傳遞至發條盒的錶冠輪和棘輪。由於空間不足,無法容納常規尺寸的錶冠輪,因此在兩者之間插入了一個中間輪。透過重新設計機構,減少了上鍊時錶冠的轉動次數,並提高了耐用性。

在此過程中,田中開發了一種全新的棘輪裝置,其外形酷似鶺鴒,在與棘輪嚙合時會滑動。為了提高耐用性,該設計經過多次修改。

「為了傳達獨特的咔噠聲,9SA4 的咔噠彈簧被設計成能夠產生強大的力量。」然後,在約五十人對機芯進行測試後,零件的強度得到了提高,以便錶冠能夠承受最強的上弦力。

The crown was redesigned on watches equipped with Caliber 9SA4 in pursuit of winding feel.

搭載 9SA4 機芯的腕錶重新設計了錶冠,以提升上鍊手感。較大的錶冠更容易上鍊,但會給機芯帶來更大的負擔。縮小錶冠雖然減輕了負擔,但上鍊難度也隨之增加。研發團隊邀請了約 50 名人員參與上鍊,並優化了錶冠尺寸和其他性能。

秉承Grand Seiko的精髓,錶冠上的防水墊圈設計充分考慮了棘爪及其周邊部件的防水性能。錶冠內部的墊圈可以防水,但增加墊圈的厚度必然會犧牲部分上鍊手感。錶冠及其周邊部件的設計也充分考慮了墊圈的防水性能。此外,透過控製錶冠尺寸,使發條更容易上鍊,並最大限度地減輕了機芯的負擔。包括錶冠尺寸在內的所有細節都是為了兼顧上鍊手感和耐用性。

全新設計的動力儲存顯示,更顯纖薄

9SA4 機芯在機芯背面添加了動力儲存顯示。這對於需要手動上鍊的手動上鍊機芯而言,堪稱理想之選。然而,9SA4 機芯所基於的 9SA5 機芯卻缺乏容納動力儲存顯示裝置的空間。由於機芯厚度受限,採用動力儲存顯示機制變得更加困難。

The power reserve indicator mechanism is ingeniously placed in a narrow space.

動力儲存顯示機構巧妙地安置在狹小的空間內。雖然增加齒輪數量會降低傳動效率,但透過重新設計動力儲存輪系的形狀並採用小型行星齒輪,實現了精準的顯示和高效的運作。

通常,為了打造緊湊的動力儲存指示器機構,會使用大齒輪以獲得更好的減速比。然而,9SA4 機芯缺乏容納大齒輪的空間。另一方面,使用較小的齒輪會增加所需的齒輪數量,從而增加機構阻力。

因此,開發團隊決定不僅利用橫向空間,還充分利用縱向空間,並設計出特殊的齒輪形狀,成功地將高效的動力儲存指示器融入可用空間。動力儲存指示器比機芯夾板低一級,從而將因動力儲存指示器而增加的機芯厚度降至最低。

Caliber 9SA4, demanding thinness without sacrificing durability.

9SA4 機芯,追求纖薄的同時,卻不犧牲耐用性。動力儲存指示指針的設計體現了其精湛的工藝。透過在機芯橋板下方預留一個空間,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機芯厚度。因此,機芯盡可能靠近錶背。

纖薄的手動上鍊機芯,適合日常使用,每秒振動 10 次

9SA4機芯不僅追求高性能,更追求「與腕錶對話」。單聽這些,人們或許會以為這款全新Hi-Beat手動上鍊機芯主要面向腕錶愛好者。但實際上,研發團隊並未偏離日常使用的機芯概念。由於機芯盡可能纖薄,錶殼厚度不到10毫米。其動力儲存約80小時,對於手動上鍊腕錶而言,其易用性實屬罕見。當然,傳承自9SA5機芯的機制,使其性能遠超普通手動上鍊腕錶。

The lack of a rotor, a strong point of a manually wound movement, means the entire movement can be seen via the see-through back.

手動上鍊機芯的一大優點在於它取消了擺陀,這意味著整個機芯可以透過透明錶背一覽無餘。支撐齒輪和其他部件的橋板採用流暢的設計,表面則飾有輕盈的雫石河紋飾。此外,紅色孔狀寶石軸承還能有效減少齒輪和其他零件的摩擦。這些孔狀寶石軸承擁有三維效果,在量產機芯中呈現出意想不到的品質。

說實話,手動上鍊機芯如今依然像過去一樣,只是個小眾產品。然而,Caliber 9SA4 機芯,集獨特性、高精度和高實用性於一身,或許正是改變這認知的良機。不僅是腕錶愛好者,任何尋求纖薄實用正裝腕錶的人,都應該記住 Caliber 9SA4 這個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