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 Grand Seiko

將原創的驅動方式裝進Grand Seiko。

Spring Drive這項新機構從最初問世一直到搭載進Grand Seiko為止,有幾位製錶技術人員全程參與了這一路以來的研發。SEIKO Epson的原辰男正是其中之一。他從1997年開始加入Spring Drive的研發,在完成了這套機構並經歷了量產化以後,2002年他開始率領團隊致力於自動上鍊的發展。

Spring Drive運用發條的力道同時推動手錶的指針與超小型發電機。透過這裡的電力驅動裝載了石英的迴路產生規律而正確的訊號,再利用電磁煞車對指針的速度進行調整,由此實現了滑順移行的滑動式指針。原辰男負責規劃的機構是要提升發電效率,讓機芯能夠承受掉落和衝擊等等環境變化,並且維持電力得以穩定供給,換句話說就是一系列撐起機芯精準度的基礎技術。

原辰男(左)與平谷榮一(右)。兩人都是SEIKO Epson的製錶技術人員,一路參與了Spring Drive自從問世以來各種在性能與機能提升方面的技術研發。

為了研發Grand Seiko專用的Spring Drive機芯Caliber 9R,原辰男的團隊必須面對3個課題。首先要將機芯48小時的動力儲存延長至72小時,再來要加入自動上鍊機構,最後還要將機芯打造成一個未來能夠轉用為計時碼錶或是加裝GMT機構的平台,也就是說這項計劃的目標是要將機械錶經過長年累積所達到的實用功能與性能,以符合Grand Seiko的高標準的形式搭載在Spring Drive此一採用了嶄新驅動形式的機芯上。

發條盒內收納了作為動力源的發條,在幾乎沒改變發條盒尺寸的前提下,機芯的驅動時間從48小時延長至72小時,相當於效率提升了1.5倍。或許正是因為原辰男參與了初代Spring Drive的研發,所以他才能在理解這裡門檻之高的同時還有辦法看出技術上的切入點。他們針對細小的零件加以打磨來減少動力的流失,透過這種硬功夫實現了72小時的動力儲存。然而比起要將驅動時間延長1.5倍,意外地他們反而在加裝自動上鍊機構這一塊碰壁了。

1959年,諏訪精工舍(現為SEIKO Epson)研發出了劃時代的自動上鍊機構。這套簡單卻又巧妙的機構叫「魔術槓桿」,時至今日它已然成為連瑞士錶也在使用的世界標準技術了。基於體積小、效率高的理由原辰男他們選擇了魔術槓桿,然而在經過實際測試後卻發現這套機構遠不足以達到他們的目標。原辰男表示,機構本身並沒有問題,「原因出在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跟以前相比現代人手腕的運動量大幅減少了」。既然如此,為了進一步提升上鍊效率,魔術槓桿這項機構勢必得加以改良。

Spring Drive Caliber 9R86的原型機。圖片方向的9點鐘位置看得到負責計時碼錶作動的導柱輪。直徑約3cm的空間裡裝置了超過400枚的零件。

2004年,第一款搭載了Spring Drive Caliber 9R65的Grand Seiko上市發售。距離1960年機械式的初代Grand Seiko由諏訪精工舍研發問世的44年後,這些後輩們為我們帶來了具備全新機構的次世代Grand Seiko。這只Grand Seiko搭載的機芯乃是信州機械電子工學集大成的精髓,在完成了這項任務之後,團隊的下一個題目是計時碼錶,這意味著他們即將要打造出史上最精準的發條動力計時碼錶,而負責帶領這個研發團隊的人是平谷榮一。

作為Grand Seiko的首款計時碼錶,平谷在心中如此盤算。「我必須要做出自己所能想到最頂尖的計時碼錶,唯有如此才配成為Grand Seiko的計時碼錶」。所謂的計時碼錶,簡單來說就是裝了馬錶的腕錶。回顧歷史,無論是1964年的日本首款計時腕錶還是1969年採用了「垂直離合」的世界首款自動上鍊計時碼錶,兩者同樣都是出自諏訪精工舍的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