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 Grand Seiko

以「創新」的DNA打造的機芯。

如果你對手錶有興趣的話應該聽過”Spring Drive”這個名字。顧名思義,這種腕錶機芯是靠發條(spring)來加以驅動(drive)的。到此為止的部分它都跟所謂的機械式腕錶一樣,不同的地方在於它的調速器用的是石英震盪器。雖然”Grand Seiko”是從2004年才開始搭載此一原創機構,不過這裡讓我們先來暸解一下它的歷史。

SEIKO Epson的鐘錶技術人員高橋理(左)與小池邦夫(右)。高橋從研究階段就參與了Spring Drive的開發,隨後小池也加入了團隊,由此推動了整個計畫的完成。

1970年代後期有位鐘錶技術人員構思出了「雙石英」高精準度機芯的原理,並且實際促成了它的投產。這個人是諏訪精工舍(現為SEIKO Epson)的赤羽好和。他所研發的機構催生了我們的年差式機芯,這套機構內建2枚音叉型的石英震盪器,透過比較兩者震頻的差異來偵測因溫度變化造成的精準度誤差並予以修正。與此同時他又發想了另一種機械式石英錶——也就是後來所謂的Spring Drive。當時應該也有其他製錶師構想著要以發條來驅動具備石英精準度的腕錶,然而直到20世紀結束為止,真正能夠將這個發想加以具現化的還是只有赤羽以及繼承了他的意志的技術人員而已。

98年3月第一只搭載了Spring Drive機構的腕錶研發成功,相關技術也同時發表。緊接著隔年,採用了SD的產品正式發售。負責指揮以上一系列研發的是高橋理。高橋從剛進公司的時候就聽說過這個赤羽在82年申請專利(隨後取得專利)的案子,知道他們有在針對「由發條提供動力的電子控制機械錶」這項開發進行研究和試作,不過他從來沒想過這個案子後來會交付到自己手上。高橋在研究所時專攻流體力學,過去曾經研發出運用游絲與矽油的黏性讓秒針得以滑順轉動的獨家滑動式運針機構,是一名素有實績的鐘錶技術人員,然而即便有了他的加入,以當時的技術做出來的原型機運作時間還是太短了,因此他們暫時中止了這項始於93年的作業,結束了對攀登這座未知高峰的路線的探索。然而這項在官方上理應已經閉幕了的研究,實則還持續在檯面下默默地運作。

1997年完成的原型機。圓形的金屬盒是裝了發條的發條盒。雖然這裡看得到發電機的線圈,但Spring Drive裡既沒有電池也無馬達。

Spring Drive基本上是將轉緊的發條所釋放出來的力道分成「動力」與「控制」兩塊。首先要先讓齒輪轉動來推動指針,然後運用電磁感應的原理將物理性的力道轉換成電能,再利用這裡的電力驅動裝載了石英震盪器的迴路。透過這樣的機制產生正確的等時節奏,再依照這個節奏以電磁力控制指針的轉速,整套結構精妙至極。雖然技術上的問題相當繁雜,但到了97年全案終於再次開了綠燈,而最後在公文上蓋章的正是SD之父、時任事業部長的的赤羽。

此時加入團隊的迴路設計負責人小池邦夫當初是抱著「想做出高精準度鐘錶」的夢想進入SEIKO Epson的。「初代Spring Drive的研發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工作」小池表示,儘管當時公司內部已然累積了低耗能、超小型發電機等等技術,但光有這些還是不夠。率領整個團隊的高橋常常晃到小池的座位旁提出各種問題作討論,兩人幾乎每晚都在就技術進行論戰。由於高橋很清楚團隊所面臨的問題,所以他額外補習了自己專業外的電子技術。多虧了這裡的用功,高橋另行「發明」出了能以微弱電力讓裝載了石英的迴路得以穩定作動的電壓增倍迴路。後來他才知道這種迴路早在80年前就已經運用在核能研究上了,然而儘管高橋所謂的「功績」並不存在,但這套迴路最終還是成了促使Spring Drive正確作動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