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nd Seiko,編織未來的10個故事】 Vol.8 結合了技術與信念,透過10振動達到了優秀的精準度與耐久性兩相兼顧。

HI-BEAT 貫徹信念,高振頻化的軌跡。

象徵了腕錶正確與否的「精準度」是決定性能的客觀尺度。SEIKO從1960年代開始參與瑞士納沙泰爾天文台舉辦的精準度競賽,透過這樣的方式跟瑞士的錶廠一較技術高下,而在這些比賽當中用以達到高精準度的核心技術就是「高振頻化」的確立。

機械錶的運作機制是利用動力發條舒張時的力道驅動齒輪旋轉,到了輪系的另一端再透過以固定節奏擺動的擺輪作為煞車,讓指針得以正確地運行。如同陀螺轉動的速度愈快就愈穩一樣,擺輪的振動數愈高也愈不容易受到外在衝擊的影響,從而得以達到高精準度。

根據天文台競賽的經驗,SEIKO歸納出最能實現高精準度的振頻為每小時36,000振動(每秒10振動),並以此作為Grand Seiko高精準度技術的核心。1968年諏訪精工舍和第二精工舍分別催生出自動上鍊的Cal. 61和手上鍊的Cal. 45,凡此都是高振頻、高精準度機芯的技術當中出類拔萃的存在。

然而時代的變革中止了此一進化。就在推出高振頻機芯的當下,諏訪精工舍同時也在研發的石英機芯進入了實用化,在它壓倒性的高精準度之下,高精準度機械機芯一下子變得像是上個世代的技術。而此一影響的餘波甚至及於1998年復活的機械式9S系Grand Seiko。說來或許矛盾,但因為石英錶的關係,使用者的精準度意識高漲,結果是他們對機械式9S系Grand Seiko的精準度抱持著前所未有的期待。也因為如此,時隔20多年復活的新規9S機械機芯不能安於現狀,必須進一步地提出跳躍式的發展。

HI-BEAT 貫徹信念,高振頻化的軌跡。

象徵了腕錶正確與否的「精準度」是決定性能的客觀尺度。SEIKO從1960年代開始參與瑞士納沙泰爾天文台舉辦的精準度競賽,透過這樣的方式跟瑞士的錶廠一較技術高下,而在這些比賽當中用以達到高精準度的核心技術就是「高振頻化」的確立。

機械錶的運作機制是利用動力發條舒張時的力道驅動齒輪旋轉,到了輪系的另一端再透過以固定節奏擺動的擺輪作為煞車,讓指針得以正確地運行。如同陀螺轉動的速度愈快就愈穩一樣,擺輪的振動數愈高也愈不容易受到外在衝擊的影響,從而得以達到高精準度。

根據天文台競賽的經驗,SEIKO歸納出最能實現高精準度的振頻為每小時36,000振動(每秒10振動),並以此作為Grand Seiko高精準度技術的核心。1968年諏訪精工舍和第二精工舍分別催生出自動上鍊的Cal. 61和手上鍊的Cal. 45,凡此都是高振頻、高精準度機芯的技術當中出類拔萃的存在。

然而時代的變革中止了此一進化。就在推出高振頻機芯的當下,諏訪精工舍同時也在研發的石英機芯進入了實用化,在它壓倒性的高精準度之下,高精準度機械機芯一下子變得像是上個世代的技術。而此一影響的餘波甚至及於1998年復活的機械式9S系Grand Seiko。說來或許矛盾,但因為石英錶的關係,使用者的精準度意識高漲,結果是他們對機械式9S系Grand Seiko的精準度抱持著前所未有的期待。也因為如此,時隔20多年復活的新規9S機械機芯不能安於現狀,必須進一步地提出跳躍式的發展。

了解更多

「SBGA011」と「SBGL001」 「SBGA011」と「SBGL001」

左:搭載了10振動機芯Cal. 6145,在對高精準度的追求下完成的Grand Seiko。1968年製。
右:搭載睽違41年復活的10振動機芯9S85,於2009年上市的「Grand Seiko Mechanical Hi-Beat 36000」。10振動而又有55小時的動力儲存,在高振頻的前提下達到了耐久性。

誕生於1960年代,10振動腕錶的軌跡。

Caliber 6145, 1968

諏訪精工舍製作的自動上鍊10振動機芯Cal. 6145。除了10振動高振頻之外,機芯又加裝了對當時來說技術上還相當困難的停秒裝置,乃是兼具了高精準度、實用性和信賴性的名機。

Caliber 4520, 1968

第二精工舍製造的手上鍊10振動機芯Cal. 4520,厚度僅有3.5mm。挾帶著比44系和57系機芯更薄的機身、透過10振動達到的高精準度以及有格調的設計,Cal. 4520跟61系GS共同構成了10振動的商品群。

Caliber 4580 (V.F.A), 1969

第二精工舍製造的手上鍊機芯Cal. 4580。運用在天文台精準度競賽磨練出來的技術,V.F.A.機芯達到了月差±1分如此驚人的精準度,直逼機械錶性能的極限。

*本頁刊載的錶款圖片,部分與發售時的樣式有所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