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nd Seiko,編織未來的10個故事】 Vol.7 信州與岩手,緊密相連的兩個文化。

FUSION 互為表裡,“一體兩面”的Grand Seiko

負責製造掛鐘等產品的「精工舍」於1937年成立了「第二精工舍(龜戶)」,將旗下的腕錶生產部門分離獨立出來。然而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局惡化,位於東京.龜戶的第二精工舍被迫撤離疏散;由於歷經戰禍處於破壞狀態,即便進入了戰後復興期,龜戶工廠仍舊處於無法製造腕錶的狀態,因此當時領導腕錶業務的責任就落到了位於疏散區的「第二精工舍諏訪工廠」上頭。

Grand Seiko可以說是見證了「第二精工舍(龜戶)」和「第二精工舍諏訪工廠」兩邊切磋琢磨的歷史。戰後第二精工舍諏訪工廠訂定了“高精準度”這個明確的定位,專事男用腕錶的製造生產,「Marvel」、「Lord Marvel」和「Crown」等等都是由他們所催生的;到了1959年,負責製造鐘錶零件的大和工業跟第二精工舍諏訪工廠合併,「諏訪精工舍」從此誕生,而這裡未來也就成了「初代Grand Seiko」的誕生之處。

另一方面,戰後仍舊無法恢復生產環境的第二精工舍龜戶工廠,這個時候暫且先著力於女用腕錶的製造,磨練他們在設計面的實力。由於Grand Seiko相當於是“諏訪開發的腕錶”,第二精工舍龜戶工廠無法參與生產,因此他們只得自行在1958年做出了高性能的男用腕錶「Chronos」,接著又應用這裡的know-how推出了價位較「Grand Seiko」為低的「King Seiko」。1967年第二精工舍終於做出了他們自己的第一款Grand Seiko「44GS」,然而同年諏訪精工舍也推出了GS的第一個自動上鍊款「62GS」,因此44GS上市不久後就短命而終。雖然「第二精工舍(龜戶)」和「諏訪精工舍」兩邊都有推出Grand Seiko,不過起源各有不同,但可以確定的是催生出GS獨特魅力的原動力,正是來自於雙方互相切磋琢磨、融合彼此哲學的過程

FUSION Grand Seiko: The power of synergy

負責製造掛鐘等產品的「精工舍」於1937年成立了「第二精工舍(龜戶)」,將旗下的腕錶生產部門分離獨立出來。然而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局惡化,位於東京.龜戶的第二精工舍被迫撤離疏散;由於歷經戰禍處於破壞狀態,即便進入了戰後復興期,龜戶工廠仍舊處於無法製造腕錶的狀態,因此當時領導腕錶業務的責任就落到了位於疏散區的「第二精工舍諏訪工廠」上頭。

Grand Seiko可以說是見證了「第二精工舍(龜戶)」和「第二精工舍諏訪工廠」兩邊切磋琢磨的歷史。戰後第二精工舍諏訪工廠訂定了“高精準度”這個明確的定位,專事男用腕錶的製造生產,「Marvel」、「Lord Marvel」和「Crown」等等都是由他們所催生的;到了1959年,負責製造鐘錶零件的大和工業跟第二精工舍諏訪工廠合併,「諏訪精工舍」從此誕生,而這裡未來也就成了「初代Grand Seiko」的誕生之處。

另一方面,戰後仍舊無法恢復生產環境的第二精工舍龜戶工廠,這個時候暫且先著力於女用腕錶的製造,磨練他們在設計面的實力。由於Grand Seiko相當於是“諏訪開發的腕錶”,第二精工舍龜戶工廠無法參與生產,因此他們只得自行在1958年做出了高性能的男用腕錶「Chronos」,接著又應用這裡的know-how推出了價位較「Grand Seiko」為低的「King Seiko」。1967年第二精工舍終於做出了他們自己的第一款Grand Seiko「44GS」,然而同年諏訪精工舍也推出了GS的第一個自動上鍊款「62GS」,因此44GS上市不久後就短命而終。雖然「第二精工舍(龜戶)」和「諏訪精工舍」兩邊都有推出Grand Seiko,不過起源各有不同,但可以確定的是催生出GS獨特魅力的原動力,正是來自於雙方互相切磋琢磨、融合彼此哲學的過程

了解更多

「SBGA011」と「SBGL001」 「SBGA011」と「SBGL001」

左:諏訪精工舍(現為Seiko Epson)領導石英錶技術,1999年還研發出了「Spring Drive」機芯。圖中的「SBGA011」為2005年發售的Spring Drive白鈦款。
右:第二精工舍(現為Seiko Instruments Inc.)在1970年代中期中斷了機械式Grand Seiko的製造,直到1998年才又重啟。圖為錶廠的第一款機械式3日鍊「SBGL001」

諏訪精工舍與第二精工舍迄今的軌跡。

諏訪精工舍

1960年 3180機芯
1960年 3180機芯

發揮歷來機芯的長處,並且加裝了停秒裝置和快慢針微調,甚至針對零件做了防止潤滑油擴散的鍍膜處理,完成於1960年的Cal. 3180搭載在初代Grand Seiko,乃是一枚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機芯。

1968年 61GS
1968年 61GS

第一支日本製的自動上鍊10振動錶款。由於10振動化的關係,來自外部的震動、方位差異、擺角的變化等等對精準度的影響都獲得了抑制,達到了即便在佩戴狀態下也相當穩定的高精準度。自動上鍊的上鍊機構採用了“Magic Lever”機制。

1969年 61GS V.F.A
1969年 61GS V.F.A

在時代開始進入石英化的當下、以機械錶的頂點為目標的“終極腕錶”,「V.F.A.(Very Fine Adjusted)」錶款。
由熟手職人進行徹底的調校,達到了月差±1分如此空前絕後的高精準度。

追求精準度更高的男用機械錶。

戰後為了儘快讓腕錶的製造上軌道,「第二精工舍諏訪工廠」將主力放在市場規模較大、使用者的喜好也更明確的男用腕錶上。之後改制成為「諏訪精工舍」,生產規模也更加擴大。錶廠對於自動上鍊和高振頻等等技術的研發相當積極,領先世界實現了石英和Spring Drive式的機芯。

Daini Seikosha (Kameido)

1965年 4402機芯
1965年 4402機芯

相對於「Grand Seiko」,1961年第二精工舍(龜戶)製造的「King Seiko」乃是以「Chronos」的機芯為基礎。1961年的時候機芯沒有停秒裝置,直到後出的「44A」、「4402」才加以改良。

1968年 45GS
1968年 45GS

對第二精工舍(龜戶)來說,45GS乃是繼1967年的44GS之後第二代的Grand Seiko。由於是手上鍊,機芯的厚度只有3.5mm,與稍早上市的61GS共同形成了當時Grand Seiko的10振動商品系列。

1969年 45GS V.F.A.
1969年 45GS V.F.A.

跟61GS V.F.A.一樣,同樣是機械機芯裡終極的高精準度腕錶。游絲具備特殊的內端曲線,能讓縮放時的重心移動極小化。此一曲線的調校需要相當高度的技術,凡此正好能夠發揮製錶師在天文台競賽時所培養的調校技巧

以女用為重心,強調時尚性的價值。

由於經歷戰禍長期無法重整生產體制,錶廠遂以追求設計性、生產支數較少的女用腕錶作為主力,等到後來腕錶開始導入時尚化的時候,設計能力更是進一步地得到了磨練。由於長年從事機芯零件的研究開發,錶廠對於機械錶相當執著,凡此也導致了1998年機械式GS的重啟生產。

*本頁刊載的錶款圖片,部分與發售時的樣式有所差異。